2023-06-01
新华社记者刘惟真王宁
挥毫泼墨,书法机器人可通过精妙控制临摹书法名作;面对复杂地形,“耳聪目明”的巡检机器人能够快速排除设备故障……如今,智能科技不仅“走上”企业生产线,更成为人们的“最佳拍档”,为衣食住行等生活领域增姿添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观众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科技展上体验机器人“手冲”咖啡。新华社记者 张铖摄
近日,在天津召开的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全球高端智能产品纷纷亮相,在洒下“科技之光”的同时,也绘制出了新时代智能生活的生动图景。
智慧出行:车路协同更便捷
停车充电,智能机器人可以自动提供服务;路上行驶,车路协同让通行效率明显提升。随着智能科技与传统人力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交通出行场景得以转型重塑。
在天津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一台机器人缓缓从充电箱沿着磁性轨道“走到”汽车边,自动将充电枪对准充电口开始工作,整个流程充满“智感”。此次会上,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将这一“微缩版”的项目带到了展厅。
“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和双目摄像头赋予了机器人‘视力’,磁条融合、力控感知技术则让它拥有了‘触觉’。”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城南供电分公司津门湖运营管理中心副主任匙航介绍道,机器人甚至可以模拟人手动作,在充电枪插接过程中调整力度,避免损坏充电接口。
走出城市充电站,“智慧的车”与“聪明的路”互为搭档,更让交通出行方便快捷。
在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封闭测试场10公里的环路行程中,自动驾驶车辆从容转弯、避让行人,应对复杂交通场景也是得心应手。
在华为展区智能网联车板块,展台讲解专家道出了其中奥秘——在多个先导区内,交通杆上已搭载了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设备,不仅能“看得更远”,也能实时探查路况。路边柜内车路协同服务器汇集了视频和雷达信号,将路面全要素信息通过车道级高清导航为驾驶者呈现,及时发出提醒、为驾驶者“出谋划策”。
专家表示,在智能网联技术赋能下,“一路绿灯”不再仅凭运气,系统能够根据路面情况推荐行驶时速、防止突然出现的行人车辆带来安全隐患。
“很多过去只能在电影中看到的情节已经成为现实。”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说,先导区的先行先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建立、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也会在车路协同的城市应用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
绿色居住:减碳不减舒适度
获得国际奖项的模块化高端人才公寓、近“零能耗”的装配式企业港……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论坛上,中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子彦分享的一系列“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的智能建造实施技术,展现了智能建造与智慧建筑的广阔发展前景。
“我们采用的工业化钢结构成品建筑智能建造体系,是一种充分发挥工业化建筑优势、安全耐久、可全生命周期循环使用的绿色建造技术。”张子彦说,这种建筑的工厂预制完成率可达90%,使建造总周期缩短20%以上,同时大幅减少建筑垃圾。
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项目将绿色环保作为重要设计元素。从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到工厂生产、施工阶段的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让绿色建筑形成了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
作为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创新探索之一,坐落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零能耗小屋”就是天津在绿色智慧建筑“新赛道”上的一项重要实践。
据介绍,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小屋利用屋顶空间铺设了60块光伏板,全年发电量超过2万千瓦时。建筑运行系统管理平台上显示着光伏发电量、储能充电量等信息以及温度、湿度等指标,“智能、舒适、节能、夜间”等应用模式,可满足不同用户的用能需求。
天津城建大学副校长陈志华说,未来智能建造等领域科技含量的提升,有利于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促使工程建造从传统的“产品交付建造”向“服务型建造与运营”转变。“人们或许能够在工厂里提前看到新房、开展设计装修,使住宅更加满足购房者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