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日报丨【原】局部肌纤维肥大理论

个人图书馆-运动机能形态学   2023-05-31 10:56:03

参考的医美相关的文献和研究,医美确实可以通过一些医疗的手段实现我们的臀部形态改变,夸张点说,医美确实可以实现想让哪大哪就大,想让哪小哪就小的效果,那运动也可以吗?


(相关资料图)

一、别急,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妨看看今天分享的局部肌纤维肥大理论

提到局部肌纤维肥大理论,就好像牵扯到了当今健身健美圈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我们的训练到底应该以经典的传统复合动作训练为主呢?还是采取“花里胡哨”的孤立训练动作为主呢?现在大多数的态度还是支持以传统复合训练为主的训练,对于孤立训练,很多人的态度不是好不好,而是能不能进行孤立训练。

二、到底能不能进行孤立训练呢,也就是回到我们最开始说的话题,肌肉到底能不能局部肌纤维肥大?

问题先放一放,先来看一个现象:在进行胸肌训练时,经常采取平板杠铃卧推的动作来进行训练,长期单一使用平板卧推练出来的胸大肌往往会出现如下形态(如下图),看起来胸大肌的外侧和内侧好像确实出现了不均匀的肥大。那么,这是否有科学依据来支撑呢?

以2021.7发表在《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的一篇文章为例:研究人员将被试者分为腿屈伸组和史密斯深蹲组,同样对股四头肌进行5周的训练,在训练负荷等价的情况下(均是12RM做到力竭,递增负荷进阶)。更加孤立股四头肌的器械,腿屈伸组促进了更全面的股四头肌中股直肌头的生长,尤其是靠近膝盖的远侧段;而涉及整个下肢肌肉的史密斯机深蹲,则只促进了股直肌中间(肌肉最厚实的部分)的生长。

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多:

Hisaeda等检测了大学女生受试者,每周进行3次等张力膝关节伸展运动,持续8周。研究发现,与股内侧肌和中间肌相比,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优先肥大。

另一研究分析了6个月的重量训练(单侧等张力膝关节伸展)对股四头肌的影响。股四头肌横截面积增加:近端和远端区域为19%,而肌肉中央部分仅为13%。肌肉横截面积的平均增加如下:股直肌(127.9%)、股外侧肌(119.5%)、股内侧肌(18.7%)和股中间肌(17.4%)。此外,各肌肉内存在不均匀的肥大:股外侧肌和股直肌在远端区域表现出最大的肥大,而股中间肌和内侧肌在近端部分表现出最大增长。

Housh等以之前未经训练的男大学生为受试者,在等速装置上,每周3次,连续8周,进行6组10次非支配性四肢的单膝屈伸和肘屈伸。对侧肢体作为对照。肱三头肌在近端和中层生长,但在远端没有生长,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在中间。对于股四头肌组,只有股直肌(在所有三个层面)、股外侧肌(中间层面)和股中间肌(中间水平)的横截面积增加。对于腘绳肌、股二头肌(中层)和半腱肌(远端)的大小增加,半膜肌没有变化。

另一项针对有举重经验的男性受试者研究发现,12周训练(重点是肘屈肌)后,肱二头肌的横截面积比肱肌的横截面面积增量更大。有趣的是,尽管没有强调伸肌,但肱三头肌比肘屈肌的增量更多。

Roman等发现,在老年男性中进行12周的肘部屈肌训练会导致肌肉肥大的区域差异。横截面积最大的增加发生在肘屈肌的远端腹部,近端几乎没有变化。这些研究人员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确定整个手臂长度上肘部屈肌的肌肉横截面积。有趣的是,两个相距10mm的节段之间的横截面积差异高达73%。这表明,肌肉生长的最佳测量应包括连续横截面积测量和肌肉体积测量。

还有研究发现,当肌肉通过外部刺激收缩时,大鼠近端和远端肌腱处测得的力不相同。作者认为其可能原因是肌肉内的力量传递途径,会在肌肉的不同区域引起不同的应变。

所以,骨骼肌是一种复杂的组织,具有巨大的生长能力。认为单个肌肉只是收缩和舒张功能单位肌肉纤维的集合,这一观点过于简单了。

此外,在同一块肌肉中,可以发现纤维大小和纤维组成的区域差异。在单个纤维中,即可发现MHC同种型表达和直径的差异。因此,骨骼肌对阻力训练的反应呈现不均匀的肥大是有意义的。

事实上,考虑到单个肌肉内存在明显的生理/解剖差异,肌肉将以统一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想法似乎是不可信的。现有的研究(含急性和慢性训练)表明,在特定的肌肉中,对于电活动(EMG测量)、肌肉面积、肌肉纤维面积或甚至纤维数量的变化,均没有均匀的反应。在抗阻训练的个体中,观察到的巨大、不均匀的肥大,也充分证明了骨骼肌适应性反应的可塑性。

局部肌纤维肥大不仅仅是斜方肌上、中、下纤维这种的局部肥大,也不是多头肌的每一个头局部肥大,而是同一块肌肉且功能相同的部分产生的不均匀肥大。

三、确定了我们的肌肉确实是可以局部肥大的,那么我们往下进行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问题1.与股内侧肌和中间肌相比,等张力膝盖伸展训练使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优先肥大。另,与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相比,等速膝关节伸展导致股内侧肌和中间肌优先肥大。这些差异是否是由于训练期间使用的肌肉收缩类型造成的呢?

问题2. 肘部屈肌在远端和近端区域显示出更大的肥大。改变运动方式选择,会导致不同的适应性反应吗?还是肌肉对阻力训练的正常反应是不均匀的肥大?

问题3. 多数研究都检查了手臂和大腿肌肉组织,研究表明,由于阻力训练计划,手臂和大腿肌肉的横截面积显著增加。但健美运动员训练报告表明,某些肌肉(如腕屈肌、足底屈肌)对阻力训练的反应不如其他肌肉(如肘屈肌、膝伸肌)。肢体肌肉的远端和近端区域之间的反应差异,是否有解剖学或生理学原因?或者所有的肌肉都应该做出类似的反应,而不管位置如何?

问题4. 大多数阻力训练研究显示:II型纤维优先肥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I型纤维不具有与II型纤维相同程度的肥大能力?相反,可能有抗阻训练可以诱导I型纤维出现类似,或更高程度的肥大。另一个可能影响肌肉生长的因素,是肌肉的特殊结构,无论纤维排列如何,所有肌肉的反应都应该是一样的吗?

四、考虑到肌内肌节长度的差异,肌肉的不同区域,在给定时间内处于长度-张力曲线的不同点,似乎是可行的

应用于阻力训练,这意味着肌肉的某些区域可以在关节运动范围(ROM)的某一点上,产生比其他区域更大的张力。Walker等研究也发现,当膝完全伸展时,是运动员在腿部伸展运动范围内最困难的点。加上膝伸展任务中肢体远端的较高激活,可能意味着对该肌肉头部(起点)的额外刺激。

结合上文用平板卧推进行长期胸大肌训练出现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猜测:在整个运动行程范围过程中,在哪个点遇到最大阻力,肌肉的哪个点就得到最大生长。

我们试图解释该现象:

①如我们在进行卧推训练的时候,用到的胸大肌功能是水平屈,在进行锻炼时,动作行程是从杠铃触胸到手臂伸直,这时候上臂的行程为水平屈90°,也就是我们整个胸大肌水平屈功能的一半。

②且在整个卧推过程当中,最大阻力出现在上臂与地面平行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动作的起始阶段,而长期训练的结果,是导致了胸大肌外侧的肌纤维肥大,所以完全符合上述原理。

③ 胸大肌在动作起始阶段遇到了最大阻力,所以胸大肌外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相同的原理应用到臀部训练上也是一样的。

但上述发现只是通过观察的现象,和一些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结合的猜测,为了进一步了解骨骼肌的可塑性,未来的研究应该描述骨骼肌在肌肉生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并可能阐明这些差异背后的机制。

根据所有发现的现象,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医美所达到的想让哪大哪就大,想让哪小哪就小的效果,运动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实现,在训练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方法和手段达到更局部的刺激某个部位,使某个部位增长更明显的效果!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加油训练吖!

参考文献

[1]Zabaleta-Korta A, et al. The role of exercise selection in regional Muscle Hypertroph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Sports Sci. 2021 Oct;39(20):2298-2304.

[2]Valamatos MJ, et al. Influence of full range of motion vs. equalized partial range of motion training on muscle archite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Eur J Appl Physiol. 2018 Sep;118(9): 1969-1983.

[3]Franchi MV, et al. Architectural, functional and molecular responses to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loading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Acta Physiol (Oxf). 2014 Mar;210(3):642-54.

[4]A Zabaleta-Korta, et al.Regional Hypertrophy, the Inhomogeneous Muscle Growth: A Systematic Review. Strength Cond J 2020;42:94–101

[5]HISAEDA, H., K. et al. Influence of two different mode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in female subjects. Ergonomics 39:842–852. 1996.

[6]HOUSH, D.J., et al. Hypertrophic response to unilateral concentric isokinetic resistance training. J. Appl. Physiol. 73:65–70. 1992

[7]Huijing PA, et al. Extramuscular myofascial force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rat anterior tibial compartment: proximo-distal differences in muscle force. Acta Physiol Scand. 2001 Nov;173(3): 297-311.

猜你喜欢